在当今全球人口持续增长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,农业生产的效率、产量、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愈发受到关注。传统农业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,但随着科技的进步,良种、良机、良法相结合的“三良”模式逐渐崭露头角。对这两种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比较分析,有助于明确各自的优缺点,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。
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,这使得播种、施肥、收割等环节的效率较为低下。以云南鲁甸的马铃薯种植为例,过去采用牛耕、人工打塘的方式,单垄单行种植密度仅为3200株/亩。同时,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较大,农民需要长时间在田间进行劳作。如湖北再生稻的传统种植方式,需要人工频繁地进行补肥、除草等操作。
“三良”模式通过机械化作业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。在云南鲁甸,使用单垄双行小农机后,马铃薯种植密度提升至5000株/亩,其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。黑龙江北安市使用的大豆播种机,能够实现播深一致,出苗率达到98%,单日作业面积可达千亩。此外,智能设备的应用进一步解放了人力。湖南再生稻无人农场通过无人机、云管控系统实现了远程管理,减少了田间操作的频次。
传统农业受限于品种和粗放的管理方式,产量波动较大。例如,河北小麦采用传统灌溉方式时,亩产仅为200公斤,且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。同时,传统农业的产业链较短,附加值较低。以辽宁盘锦的传统水稻加工为例,仅制取大米,稻壳、米糠等副产品的利用率不足10%。
“三良”模式中的良种驱动了产量的增加。湖南再生稻无人农场实现了亩产1199.2公斤,比传统双季稻增产30%以上。耐盐碱小麦品种使河南延津的单产提升了10%,同时节水节肥20%。良法的应用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。辽宁盘锦通过稻壳发电、提取白炭黑等技术,实现了水稻全产业链的增值,年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。
传统农业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。河北小麦传统灌溉需要5 - 6次/季,亩均用水超过100立方米。此外,连续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土壤退化风险较高,如东北黑土地曾因传统耕作出现有机质流失的情况。
“三良”模式在节水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。河北推广智能喷灌技术后,小麦亩均用水降至40立方米,成本减少100元/亩。河南卫辉的玉米滴灌技术节水40%。同时,“三良”模式注重生态循环利用。云南祥云的“制种玉米 +”模式将秸秆还田,提升了土壤肥力。盘锦的稻壳灰提取白炭黑技术解决了固体污染难题。
传统农业的抗灾能力较弱。例如,南方双季稻与油菜轮作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,播种窗口期矛盾突出。同时,常规种子存在品种单一化风险,易受病虫害侵袭,如小麦赤霉病曾导致大面积减产。
“三良”模式中的良种抗逆性得到了提升。耐盐碱小麦、短生育期水稻等品种破解了气候限制,如湖南再生稻的抗倒伏、抗病性显著增强。数据化精准防控技术也提高了“三良”模式的抗风险能力。河南新乡通过“一喷三防”无人机统防统治,小麦赤霉病防治效率提升了50%。
传统农业依赖经验传承,技术迭代缓慢,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求。同时,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技术断层,山区耕地撂荒问题较为突出。
“三良”模式具有较大的单产提升空间。我国玉米单产(6.53吨/公顷)较美国(10.88吨/公顷)仍有40%的提升空间,但需要加速种业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攻关。然而,“三良”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。丘陵山区小农机普及率不足,部分偏远地区农技服务滞后。此外,良种研发、智能设备购置成本高,需要政策补贴支持。
综上所述,“良种良机良法”通过科技集成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。其生产效率提升了3 - 10倍,单产增幅达10% - 50%,资源利用率提高了20% - 40%。但“三良”模式在推广过程中还需破解技术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难题。未来,可通过政策扶持(如农机补贴)、产业链整合(如订单农业)和数字技术普及(如智慧农田)等措施,推动传统农业向数据驱动型现代农业转型。在后续的研究中,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“三良”模式在不同地区、不同作物上的应用效果,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支持体系,提高其推广效率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中国旅行团在意大利被洗劫一空,中使馆回应!游客:吃饭20来分钟,回来财物全没了,团损失得有好几十万
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国家级农业项目、中央预算内投资、超长期国债及专项债协助申报
苹果收购两家公司,加码Apple Intelligence与Vision Pro技术研发
Intel最后一代LGA-1851!Arrow Lake Refresh下半年推出:频率更高
联系我们
电话:0991-3314332
手机:18609919496
公司地址
地址: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蓝廷花苑16号楼3单元603
公司名称
必赢国际官方网站